一、基本情况
中文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英文名:xizang mete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为正厅级机构,实行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气象局领导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设10个内设机构、9个直属事业单位和2个地方气象事业单位。下辖7个地(市)局、46个县局(国编县局32个,地编县局14个),未设实体县局的县(区)依托现有市、县局实行片区化管理。
截至2022年底,全区气象部门现有在编职工1105人,其中:研究生100人(含博士2人),占人才队伍总数的9.0%;本科853人,占人才队伍总数的77.3%;专业技术人员772人,含正高级33人、副高级137人、中级341人。
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一体的高原气象业务和管理体系。
二、区局领导
党组书记:向毓意
党组副书记、局长:蒲强
党组成员、副局长:边巴次仁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赵卫红
党组成员、副局长:扎西
党组成员、副局长(援藏):董章杭
党组成员、副局长:翁海卿
三、相关图片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位于拉萨市林廓北路2号/来源 记者站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机关办公楼/来源 记者站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业务办公楼/来源 记者站
四、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史
(一)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气象基本情况
近代以来,中国边疆各民族地区几乎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入侵,西藏地区也未能幸免。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在疯狂侵犯我国沿海地区的同时,也将其魔抓伸进了中国西藏地区。他们借传教、考察、探险之名进入西藏,刺探情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于1888年、1904年两次派兵入侵西藏。
1894年7月,当时入侵西藏的英国人在亚东建立了春丕测候所。观测项目有干湿温度、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蒸发量、天气现象。据史料记载,在英军侵占江孜期间,英国人曾在江孜建立过气象观测站。1934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派徐近之和在青海的气象观测员王廷璋到拉萨筹建拉萨测候所,10月开始观测。1942年1月1日,拉萨测候所移交中央气象局管辖。1940年11月5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与经济部水利委员会合设昌都测候所。
(二)和平解放后西藏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1950~1977年)
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现代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历史新纪元,虽几经波折,但历经艰苦创业,西藏气象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长足进步。
1.气象事业的起步探索
1950年3月,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西南空军司令部气象处气象参谋陈永明等人身背仪器、电台,边行军边开展工作,曾在雅安、康定、营官寨等机场设立临时气象观测点,并在甘孜、邓柯、江达、俄洛桥、洛隆、硕督、边坝等空投场地建立气象观测站点,为空军投送给养提供气象保证,开启了西藏真正意义上的气象工作。
1950年10月,首批随军气象人员到达昌都,在扎曲河畔建立了固定观测场,进行定时观测,是西藏第一个气象站。随后于1951年8月在边坝县建立气象站。当年10月,徐嘉钰、戴灼熏等随军气象人员到达拉萨后,在拉萨城东蔡公堂建立临时气象观测站,11月1日开始正式开展气象观测,并将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气象处拉萨气象站。1954年初,西藏军区气象科成立,领导西藏各站的业务工作。同时,第一批为西藏培养的气象专业人员40人投入工作,他们成为西藏气象工作起家的骨干力量。1956年2月,西藏军区气象科在拉萨建立预报组。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发出西藏通航气象保证工作的指示,要求西藏军区于8月底前在指定地点新建18个气象站(其中5个站有高空测风业务),并责令空军、海军、中央气象局及15个省的气象部门抽调气象观测人员9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调配报务及辅助人员共81名进藏工作。1956年9月全区新建成气象站10个,拉萨观测站增加天气预报业务,扩建为气象台。到1956年底,西藏气象部门人员发展到500人,建设气象台站19个。1959年1月,根据国家体委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及空军航测需要,经中共西藏工委同意,建立定日气象站。
这一时期,西藏气象工作主要是为进军西藏、保障军事飞行安全服务,同时积累气象资料。在此期间,气象人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气象站点,为西藏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全面武装叛乱。叛乱分子包围冲击拉萨气象站。4月,丁青、索县气象站遭叛匪包围近两个月。在此之前,泽当气象站被叛乱分子包围72天,气象站的陈启厚同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19岁。在平息叛乱斗争中,全体气象工作者积极投入了这场战斗,大家同仇敌忾,一边勇敢投入战斗、一边坚守岗位,完成气象保障工作,气象记录几乎没有中断,在西藏气象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领导西藏百万农奴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西藏历史从此掀开崭新一页。西藏气象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9年开始,先后建立了隆子、林芝、嘉黎、申扎、浪卡子、安多、当雄、聂拉木等气象站,并成立了西藏气象科学研究所。到1966年底,西藏全区共有气象台站23个,总人数达320人。站点增加、业务扩大、质量提高,队伍的素质也逐步改善,西藏气象事业在探索中逐步发展壮大。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气象事业遭受挫折(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影响,贬低了知识分子和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作用,挫伤了气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给气象事业造成了较大损失。在这时期,气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遭到破坏,部分气象台站正常业务工作被迫中断,天气图在“崇洋媚外”的罪名下被砍掉,西藏气象科学研究所名存实亡,基础业务工作质量大幅度下降,气象工作遭到破坏。
就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里,西藏大多数气象工作者仍然怀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尽职尽力地坚守工作岗位,维持正常的业务工作,基本保持了气象资料的连续完整,并积极为军民航提供气象情报。“文化大革命”后期,为解决气象人员紧缺的问题,西藏气象部门首次招收培训了以藏族为主的通测员,并在南京气象学院、成都气象学院开办了“西藏班”,培养了一批藏族气象专业人员。新建了尼木、普兰、改则等气象站,并组建阿里地区气象局。业务上增设了气象雷达、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等新技术装备,加强了探测手段。
1971年1月起,西藏气象部门除建制仍属各级革命委员会外,实行军区、军分区、县人武部和各级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并以军事部门领导为主。1973年7月后,根据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关于调整我区气象部门体制的通知》,西藏各级气象部门建制划归同级革委会,由农牧部门领导。
3.以改革开放为标志,西藏气象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从此,西藏气象事业进入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1977~1979年,西藏气象部门对台站进行了全面整顿,恢复并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观测业务,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面恢复发展气象事业。
党中央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1982年国务院批准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体制改革,1983年,按照国家气象局体制改革方案,完成自治区气象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由气象部门与当地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至此,西藏气象部门的机构建制、领导班子配备工作全部完成,使整个系统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1984年7月,在西藏气象工作会议上,确定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转移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上。以“两个转移”为目标,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气象工作方向,把气象为社会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对大气探测、通信传输、资料处理、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五大业务技术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规划部署,并全力加以推进。到1989年底,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五大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提高了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2年以后,西藏气象部门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结合西藏实际进行气象事业结构调整,把气象事业分为基本业务、科技服务、科技产业经营三大块,把气象科技服务推向了市场,初步形成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型结构体系,增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
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上,1991年引进以AST486型计算机为主的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系统,西部静止卫星HRPT图像资料接收处理系统。1993年建成区级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短波单边带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结束了40多年来莫尔斯通讯传输的历史,在重点地、县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建立了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天气预报业务走上影屏。实现了卫星图像接收、资料处理、信息传输自动化,开展了气象资料信息化处理工作。加强了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建成了区、地、县气象通信网络。
1994年9月,中国气象局在拉萨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援藏工作会议,会议从战略全局高度制定了西藏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作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中长期支援西藏气象工作的重大决策,极大推动了西藏气象事业改革发展步伐。这次会议是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会议。
1998年,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区气象事业的通知》,全区气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和发展地方气象事业上。到2000年底,西藏建成了39个有人值守气象站;建成了自治区、地区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和新一代人机交互系统;建成了自治区、地区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和有代表性的灾害性天气多发县气象信息产品服务终端;完成了天气预报影视制作以及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地县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气象科技扶贫等工作有了新进展,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党的十八以来西藏气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监测预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19年12月9日,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为推动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气象局党组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坚定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全面推进西藏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施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行动计划,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治理体系建设,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推动西藏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五、取得的成就
西藏气象工作者长期坚守在高寒艰苦地区,战斗在气象服务一线,孕育和传承了“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西藏气象人精神。近年来,1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4人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人获得“全国知识型职工”称号。在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方面,共创建58家文明单位,其中:全国文明单位13家,自治区文明单位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