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拉萨
欢迎访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当前位置 : 首页-首页-图片新闻 - 详情
一路风云激荡 高原万象一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气象事业发展述评
时间:2021年08月18日   来源:   作者:

一路风云激荡 高原万象一新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气象事业发展述评

西藏,于蓝色星球,是海拔最高的一片土地;于人类历史,是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动人篇章;于巍巍中华,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发展热土。

这里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大江大河发源地,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敏感区”,在气象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今,70年来,西藏经历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区、改革开放等历史新时期,雪域高原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不断改写。70年来,始于西藏和平解放这一坐标,西藏气象事业伴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天换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远跟党走

——党的领导是西藏气象事业铿锵前行的根本保证

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党中央最关心、最牵挂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曙光随之照进雪域高原。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气象事业逐步经历巨变、铿锵前行。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跃千年,开辟了一条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新路。

70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深情关怀下,西藏气象事业经过几代高原气象人艰苦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飞跃。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院内观测场。图/洛桑

1950年,首批随军气象人员到达昌都,他们在扎曲河畔建立的固定观测场,成为西藏第一个气象站。11月,拉萨气象站正式开始观测发报,西藏气象事业就此开端。1956年,国务院发出做好西藏通航气象保障的指示。此后直至1980年,西藏气象站点格局基本确立。

1981年,面对气象队伍能不能稳定在西藏、藏族气象人才能不能尽快培养起来等关键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汉族干部内调,今后进藏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轮换制度;加速藏族气象技术干部的培养,在兰州、南京等气象院校开办西藏民族班”等重要措施,对稳定西藏气象科技队伍、促进西藏气象事业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西藏发展。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中国气象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在2012年和2018年先后开展两轮省部合作。如今,气象部门援藏干部已选派至第九批,共同将西藏气象事业从跨越式发展推向高质量发展。

一路风雷激荡,一路凯歌嘹亮。70载岁月峥嵘,一个信念更加坚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和繁荣稳定与全国气象事业建设改革发展休戚相关。

2021年7月22日。拉萨,布达拉宫广场。

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他指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服务国家和人民

——现代化气象科技和服务成果普惠雪域高原

气温14.3℃、湿度80%、风速2.1米/秒……2018年6月22日12时,出现在山南市气象局地面观测监控管理平台上的这组气象数据,标志着隆子县玉麦乡无人自动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玉麦乡没有气象监测的历史被画上句号。

2018年6月22日,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填补了玉麦乡气象监测空白的历史。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2017年10月28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一封回信,传递着家国情怀,也极大激发了气象部门为玉麦守边固边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县县有局、乡乡有站,坚持趋利避害并举,气象服务向下扎根、广惠百姓。”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向毓意说,全区自动站覆盖率也从2018年的28.47%变为2019年底的100%。

70年来,西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适应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现代化科技和服务成果普惠雪域高原。

——气象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共建成各类气象探测站点1009个,地面观测业务实现自动化。高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8套探空观测系统、12部天气雷达组网应用,并能获取风云系列和国内外其他8颗卫星的影像资料。

——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建成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短临预报、网格化气象要素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延伸期气候预测等业务,实现74个县(区)中短期、695个乡(镇、街道)精细化预报全覆盖。预报时效精细至逐3小时,天气实况每10分钟更新。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产品更丰富。全区各类气象产品涵盖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并延伸到交通运输、旅游、农牧业、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前规避风险、更好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70年风雨兼程,西藏气象事业像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一样不断向前,守望雪域高原。

70年劈波斩浪,西藏气象工作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气象部门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6年1月18日,在珠峰为北京奥运火炬取火种演练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全体气象工作人员。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供图

2020年5月10日,气象保障服务队员在珠峰大本营为2020珠峰高程登山测量队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 图/方乐群

面向重大活动保障需要,西藏气象部门成功保障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重大活动圆满落幕,以及青藏铁路、青藏电网等重大工程顺利进行,并制作首份现场登山气象专报,为珠峰高程登山测量队研判冲顶“窗口时间”。2020年5月,如期登顶后,测量队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王勇峰说:“气象保障是我们冲顶阶段最大的保障。”

对标气象防灾减灾要求,西藏气象部门结合汛期强对流天气多发、雷电活动频繁等情况,面向铁路及民航机场、重点文物单位、高海拔农牧区等开展雷电灾害普查和防雷知识科普,密织防灾减灾安全网。那曲地区比如县是西藏盛产虫草的大县,气象工作人员赴多个虫草挖采点,发放防雷避险常识唐卡挂历,向乡镇负责人和群众宣传野外防雷和山洪等地质灾害避险自救知识。

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西藏气象部门不断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在山南,隆子黑青稞获得2019年度“中国气候好产品”称号。“自此销路不愁。”,种植户卓玛喜笑颜开。在林芝,气象局作为桃花旅游文化节组委会成员,助力打造星空下的桃花节。“调度会上,气象局是不能或缺的部门。”林芝市政府副秘书长卓玛点赞气象服务。

如今,在西藏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随手查看天气预报已是各族群众的日常习惯。

守护藏地碧水蓝天

——发挥科技优势守护世界屋脊生态底色

草木青葱,河水蜿蜒,7月的雪域高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习近平总书记来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这,就是西藏的“国之大者”。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1998年,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成立,西藏成为全国少有的省级遥感中心和高分中心同设在气象部门的省份,肩负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分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2011年11月26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业务人员攀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雪线处进行气象观测。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自治区气象部门服务保障植被、湖泊、湿地河流、冰川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守护“世界屋脊”生态底色。

珍惜一片绿——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当地生态保护修复及森林防火工作,结合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为“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提供监测评估依据。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在草场返青、提升人工草场成活率、森林灭火、防止土地沙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保障一片蓝——气象部门通过遥感监测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并监测汛期主要江水流量,保障防汛。

守护一片白——气象部门开展连续动态监测,分析冰川、积雪面积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影响及稳定状况。同时以高原遥感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为出发点,广泛开展创新和应用性研究,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主要湖泊、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的影响。

此外,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自治区气象部门高度重视高原核心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摸清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家底”,制作发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等产品,服务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长远规划,科学开发利用西部资源。

大地不言,万物有灵。

不久前,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西藏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上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发展到约30万只,黑颈鹤数量从不足2000只发展到近万只,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藏生态保护措施有力推进的生动写照。

发扬“老西藏精神”

——九批气象援藏干部挺进西藏、驻守西藏、建设西藏

西藏既是地理高地,也是精神高地。70年来,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

22岁到61岁,从雅鲁藏布江畔的泽当到雄伟的唐古拉山,再到横断山脉的三江流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在西藏待了33年。在海拔4800米、冬季极端低温可达-43.2℃的安多气象站,以陈金水为代表的气象工作者不间断地记录,积累下半个多世纪的宝贵资料,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建设青藏铁路项目、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依据。

70年来,中国气象局先后组织170名援藏干部进藏履职。一批又一批气象党员干部接过接力棒,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为西藏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矢志奋斗。

如今,援藏干部已选派至第九批。各级气象部门正持续落实业务科技援助项目,解决西藏气象业务发展核心技术难题;探索开展“组团式”援藏,支援西藏气象卫星遥感、信息网络建设……

岁月如江河奔流不息,信念似山脉巍峨坚毅。艰苦的环境、牺牲的风险,都未能阻挡一代代气象党员干部挺进西藏、驻守西藏、建设西藏。

上世纪70至80年代,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在拉萨安装的测雨雷达。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广东省茂名市气象局的汪悦国是第八批援藏干部。刚到林芝,他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当地所有的县,为藏东南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感到揪心。他积极与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协调,改变此前以经验预报为主、缺乏科学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局面;推动林芝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平台顺利获得地方政府立项;对气象服务提出“四个转变”,帮助当地气象工作人员改进工作理念,为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头疼、气喘、流鼻血,刚来那几天真是拿抗高原反应药当饭吃。”江苏省气象局业务骨干张志刚回忆。为了身体也为了工作,他坚持骑行上下班,每天往返12公里,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单车局长”。他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经验带到拉萨,带领项目团队连续作战,极大地提升了拉萨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019年,汪悦国、张志刚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一人援藏,全局援藏。全国气象部门始终是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后盾。“援藏干部就是连接西藏和全国的桥梁,通过项目、人才、科研、资金等关键要素,辐射带动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拉卓说。

你听,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你看,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