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计财处 | |
发布日期: 2016年4月22日 2016年4月22日 | 文号:藏气发〔2016〕27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西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是保持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也是西藏气象部门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和如期完成国务院3号文件奋斗目标的收官期。依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气党发〔2016〕37号)的部署和要求,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十二五”时期,在中国气象局党组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气象部门始终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强基础、提能力、重服务、促发展、保稳定,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各项业务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气象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气象防灾减灾社会效益明显。完成了冬春暴雪和汛期强降水等15次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特大山体滑坡、冰湖溃决等10余次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西藏19个县)等4次地震和5次重大森林灭火气象保障服务。区党委政府领导5次亲临气象局召开多部门防抗灾会议,批示110余次肯定重大气象灾害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保障作用凸显。实现了拉萨154个便民警务站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开展了大昭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气象监测服务。出色完成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中被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四个“保障有力单位”之一。较“十一五”时期气象信息覆盖率提高了8.1%,达90%;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了4%,达85%。
服务“三农”成效显著。以确保青稞等粮食生产安全为重点,开展了3个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11个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成了353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个标准化气象为农示范县、8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与2010年相比,实现了全区农业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全覆盖。拓展了148户种养植大户、88个农民合作社、20余家农业企业成为“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服务特色突出。与相关单位合作编制了西藏气候变化与草地、积雪、湖泊等3个生态监测公报,多项成果纳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建设成效综合评估”报告。开展了拉萨“河变湖”工程气候环境影响评估分析、牵头完成了西藏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完成了阿里地区4县10乡镇19个受地质、地震灾害威胁的隐患点综合考察工作。
气象业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区气象观测站点总数达到237个,站网覆盖率由“十一五”时期每1万平方公里1个站,提升到每1万平方公里2个站,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34%。建设了风云三号卫星接收站、综合观测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北斗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和7套移动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基于数值预报释用技术,初步建立了短临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短期、延伸期气候预测等业务。与2010年相比,城镇晴雨天气、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0.6%、0.3%和0.4%,气候预测(降水、气温)综合评分提高了12.6%。
科技与人才建设有新成绩。完成科研项目63项,在国家二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8篇,出版《西藏气候》等论著6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配合完成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相关任务。组建了3个创新团队。联合有关院校加大了定向生的培养。举办了全区少数民族气象干部培训班,联合自治区人社厅、总工会等单位组织了预报、探测、装备、基层综合服务等岗位技能竞赛。与2010年相比,硕士以上人员比例提高了0.6%,基层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提高了15%。
基层基础设施有新改善。完成了波密等20个县气象局和阿里等6个地(市)气象局的基础设施改善。启动了区地县三级一体化业务平台建设,完成了8个县局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14个县局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与2010年相比,县局基础设施改造和综合气象业务建设达标率提高了20%,达62.5%。
气象法治建设有新进展。自治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气候资源条例》等3部法律法规,印发了7个政策性文件。7个地(市)、10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9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4个县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颁布了《人工影响天气藏语术语》等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4项。下放行政审批4项、取消3项。修订出台了2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
县局综合改革有新突破。所有县局按要求实现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32个参改县局98人转入参公管理序列,增设了32个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以亚东等3个县局为试点,打造了县局局站分设、气象为农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新模式。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持续完善。通过政府行文,在42个未设气象局的县(市、区)设立县级气象管理机构,在7个地(市)和32个县气象局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将全区“双联户”户长培养为兼职气象信息员,通过举办西藏防灾减灾县长培训班(共4期)等活动,初步形成了覆盖“区地县乡村”五级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与2010年相比,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向乡、村两级的延伸,以及气象信息员的村级全覆盖。
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时期中央、地方及其他渠道投资的气象项目建设资金共61364.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2710.56万元(含藏区专项投资25000万元),占86%;地方及其他渠道投资8714.20万元,占14%。气象部门基础能力建设投资共37370.30万元,其中自治区、地(市)级和县级及以下气象部门基建投资分别为8744.30万元、5061.07万元和23564.93万元。
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层层传导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启动了“廉政保障工程”,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试点,修订了党组工作规则,印发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细则及巡视、效能建设等10项基本制度。
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全区气象部门的全国文明单位由2010年的6个增加到11个,区级文明单位由16各增加到27个。区局气候中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区气象台被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1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3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
维护稳定和驻村工作。构建了责任体系、“联户联责”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了应急处突准备,区局连续13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连续4年先后选派87个批次的驻村工作队、422名干部到16个村(居)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13个单位、29人获自治区表彰,区局机关驻村工作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陈全国书记的特别肯定。
“十三五”时期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是保持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也是西藏气象部门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和如期完成国务院3号文件奋斗目标的收官期。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必须把握住新机遇,应对好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大力实施构建“一圈两翼三点两线”城镇化空间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县乡一体化、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等重点任务,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预报服务提出更新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必将为西藏气象部门突出特色、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新契机、注入新活力。二是西藏自治区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宽带西藏”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等信息化建设,以及自治区政府与中国气象局深化省部合作,共建西藏自治区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共同支持中心科研基础条件、人才队伍、成果示范转化等能力建设,必将为西藏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新的跨越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潜力。三是中国气象局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统筹协调东、中、西部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智慧气象,必将为西藏气象部门破解气象业务发展难题,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智能普惠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现代化质量和效益提供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四是中国气象局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召开全国气象部门第六次西藏工作暨援藏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必将使西藏气象部门厚植对口援藏单位优势、突出西藏特色,推动部分优势领域核心科技技术创新迈上新的高度,为创新气象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长期建设西藏、奉献西藏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部门一定会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全力推进西藏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有力保障西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一是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和策源地,从西藏高原获取的各种气象、生态、地理等探测资料,是深化我国和东亚天气气候系统研究、破解国家气象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检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科学数据和支撑,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厚植对口援藏单位、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技术和成果优势,做好西藏高原气象科学的大文章,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破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核心技术难题,压力和挑战很大。二是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地,坚持生态兴藏、生态富民,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是“十三五”时期西藏绿色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做好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的大文章,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西藏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健康身心、安全福祉的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压力和挑战很大。三是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占总人口的23.96%),贫困程度深,因灾致贫现象普遍。围绕自治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略,发挥气象部门优势,做好气象扶贫脱贫的大文章,提高精准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压力和挑战很大。四是西藏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气象部门维护自身和谐安全稳定及承担自治区党委、政府下达的社会维稳和驻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人员少、特别是基层人员总量不足,应对能力薄弱,科学应对发展气象现代化与维护稳定相协调、相促进的压力和挑战很大。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西藏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气象现代,有力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地县三级气象现代化发展不平衡。西藏气象现代水平仍与全国有差距,存在较多短板,特别是基层基础仍很薄弱,还有12个县局未进行综合改造。“十二五”时期,已完成改造的县局,基础设施与当地其他部门相比差距仍在逐步扩大,职工工作、生活环境依然十分艰苦。
二是适应国家气象核心技术突破的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仍较薄弱。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面向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等新战略实施,普惠、智能供给精准观测、精准预报、精准预警、精准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特别是基层一线业务技术人才的数量、年龄、学历、专业和民族结构,以及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程度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强化开放合作,厚植优势技术,突出特色科研领域,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面向西藏发展和稳定气象服务保障需求以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发展智慧气象,着力构建和完善西藏特色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及现代气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西藏气象跨越式发展,有力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贯彻指导思想,推动“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有力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气象服务需求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对人民生活、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坚持依法和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坚持以气象法治保障气象事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气象事务和履行气象职责。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实现气象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和稳定。发展和稳定是西藏工作的“经纬线”。必须以稳定保发展,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部门和谐稳定,为推进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必须以发展促稳定,用发展的理念和手段解决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主要矛盾和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和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从严管理干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完成气象改革发展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推动“十三五”时期西藏气象改革发展,如期实现“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要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规律,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西藏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全局之中。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激发气象发展的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推动西藏高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和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深刻变革,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依法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气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着力健全全区特别是边境、边远和贫困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区地县之间、各业务系统之间、业务服务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不断拓展气象在服务西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兴边富民、守土固边中的发展空间,增强事业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引领气象发展的新领域。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西藏发展的独特优势所在。要把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促进绿色发展贯彻到气象事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围绕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节约低碳循环发展等绿色发展的需求,依托气象体制、业务优势开展工作。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气象、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形成气象服务西藏绿色发展优势,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拓展气象发展的新空间。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用好区内外资源,特别是对口援藏资源,主动融入自治区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发展战略,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旅游气象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气象部门对口援藏的平台与桥梁作用,提高气象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深化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共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西藏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牢固树立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意识,加快发展智慧气象,丰富精细化、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拓展智能普惠气象服务方式,提升气象服务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适应需求的西藏气象现代化体系,与全国气象部门一道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发展软实力和干部人才队伍适应西藏气象现代化需要,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业务能力接近或达到西部先进水平,高原天气气候基础研究、气候变化评估服务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区、地(市)、县(区)、乡(镇)和行政村五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牧区社会单元覆盖率达90%以上,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达80%以上。完成8个实体新建县局建设,投入试运行。
气象业务基础能力。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3%以上,24小时城镇暴雨(雪)公众预报准确率达60%以上,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提前量达到25分钟以上,月降水预测准确率稳定在65%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使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实现重要边境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带人口密集区和交通生命线重要路段乡乡有站。建成与高度共享和智能管理信息化平台相适应的区-地-县三级高速宽带网,区域自动站数据区内2分钟到达,观测数据可用率达95%。完成所有县局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和县局综合气象业务建设,建设达标率达95%以上。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乡(镇)基本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8%以上,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5%以上。交通、旅游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在本地主要网站融入率达80%以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提高5%以上,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建成1-3个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运用高分卫星遥感资料服务西藏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气候变化影响、大气环境承载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气象评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气象科技人才。确保5项以上引进创新技术成果实现业务转化应用。培养正研级高工3人,管理和业务岗位领头精英50人。推送1-3名业务岗位带头人进入国家三大创新团队。本科及以上人员占队伍总数的比例达61%,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县局比例达到50%以上。
党建和气象文化。力争5年内全国文明单位达到14家,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达到18家。全区基层台站气象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职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表1.“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 指 标 | 现状 | 规划目标 |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 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覆盖率 | 60% | 95%以上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牧区社会单元覆盖率 | 60% | 90%以上 | |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提前时间 | 15分钟 | 25分钟以上 | |
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 | 60% | 80%以上 | |
完成新建县局数量 | 0 | 8个 | |
气象业务基础能力 |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80% | 83%以上 |
24小时城镇暴雨(雪)公众预报准确率 | 55% | 60%以上 | |
月降水预测准确率 | 62% | 65%以上 | |
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 | 34.5% | 60% | |
自动站数据区内到达时间 | 5分钟 | 2分钟 | |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85% | 95% | |
县局基础设施改造和综合气象业务建设达标率 | 62.5% | 95%以上 | |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 县级基本共公气象服务覆盖率 | 52.7% | 95%以上 |
乡(镇)基本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 | 43.2% | 98%以上 | |
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 —— | 95%以上 | |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信息本地主要网站融入率 | 40% | 80%以上 | |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 | 1:30 | 1:35以上 | |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 0 | 1-3个 | |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 85分 | 85分以上 | |
气象科技人才队伍 | 正研级高工数量 | 5人 | 8人 |
本科及以上人员占队伍总数的比例 | 49.1% | 61% | |
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县局比例 | 9.4% | 50%以上 |
坚持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厚植对口援藏单位、气象科研院校技术优势,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务实功、求实效,着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核心业务能力。
以数值预报释用为核心。基于国家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动力-统计模式释用技术和气象卫星、自动站、常规及非常规资料集成应用,着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一是以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为发展方向,优化预报预测业务布局与分工,建立天气气候一体化业务。二是引进研发建设适合西藏高原业务化应用的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业务系统,实现满足服务需求的全要素、多时效、多种类(定量、概率、站点、格点)预报。三是完善短时强降水、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的西藏区地县一体化短临预报业务,实现自动站和雷达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中的应用,增强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四是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体系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集,建成多种客观方法综合集成的、基于气候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CIPAS)的短期和延伸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明显提高气候预测的针对性、准确性。
厚植国家和中东部对口援藏省局高分辨率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以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本地化应用为重点,提升西藏气象服务核心技术水平。建立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点对点预警推送、基于用户请求响应、自动适配为一体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气象信息服务智能化平台。加强交通、旅游、电力、国防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库、技术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的建设,移植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预报预警核心技术,建设西藏自治区交通、旅游、电力三个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移植基于定量化监测、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支撑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卫星遥感生态监测、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气象服务业务。发展集约的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成基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的区、地、县三级一体化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实现各类气象数据的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和应用,服务产品区地县一体化交互制作发布。显著提高区级集约制作发布精细化到乡(镇)及行政村的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气象综合观测基础能力。以适应国家和西藏气象事业发展,满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需求为牵引,建立发挥部门和地方、行业各类气象观测站网作用的开放多元的站网建设模式。建立新型观测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升级改造全区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无人化。优化雷达布局,搬迁拉萨多普勒雷达,升级改造那曲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拉孜数字化雷达,力求实现雅江中游河谷人口密集地区雷达组网,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监测能力。加强气象观测盲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力争实现重要边境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带人口密集区和交通生命线重要路段乡乡有站,提高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域气象监测的时空密度。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在山南、阿里、昌都、日喀则、那曲建设大气成份观测站;在关键区建设卫星导航定位水汽观测(GNSS/MET)站、冰川气象观测站和旅游气象观测站,支撑生态气象研究和生态气象服务。
提高气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区局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核心机房,以及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业务运行和气象管理的信息化业务体系。升级改造全区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建设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区-地(市)-县局高速网络和网络安全系统。建立卫星通信应急备份系统,对接国-省统一的数据环境,实现气象数据、产品及业务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大力推动CIMISS系统应用,建设区局数字化档案馆。
提高气象装备保障基础能力。以实现全区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信息化为目标,建立基于CIMISS的全区技术装备保障运行监控、观测设备维护、计量检定校准和物资供应储备管理的统一业务平台,提高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健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制度体系。依托对口援藏单位和国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建立开放合作、联合创新的科技与业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机制,完善有利于科研业务结合的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项目滚动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加强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后续管理。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热情和潜力,提高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以业务科技援藏为途径,破解业务核心技术难题为目标,组织实施“四项科技引进创新计划”,即西藏高原天气机理和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数值预报和多元资料应用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卫星资料反演和多目标、多专题、定量化卫星遥感定量监测技术应用研究;交通、旅游等个性化、分众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关键技术研发和智能化推送应用技术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组建区局气象服务创新团队。
实施“8512”人才强局工程。全面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明确的干部人才优惠待遇,稳定气象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畅通区地(市)县人才交流流动渠道,激励广大业务人员潜心做好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建立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和配套措施。实施“8512”人才强局工程,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累计动态拥有正研级高工8人,管理和业务岗位领头精英50人,青年骨干新秀100名,各类业务骨干200名(含县局业务骨干100名)。推送1-3名业务岗位带头人进入国家三大创新团队。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推进林芝气象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和配套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优化调整气象业务布局,完善业务流程,统筹协调构建气象业务发展新体制。实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和科研业务向区局集约,气象服务、装备保障、行政执法等向地(市)县局下行,推动气象业务上下协调发展。紧密围绕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根据拉萨—山南—日喀则核心经济区、林芝国际生态旅游区、昌都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那曲建设现代高原畜牧业生产基地、阿里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不同的气象服务需求,突出特色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有所侧重布局气象服务业务,推动区域气象事业平衡发展。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继续健全完善区、地(市)、县(区)、乡(镇)和行政村五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强化区、地、县三级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的组织管理职能,完善乡镇农牧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职能。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培训与效能考核。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向乡镇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延伸。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长效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科普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城乡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及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自治区级多部门联动会商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和指挥平台(区台新会商室)、25个县局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综合指挥平台(其中包括12个未完成综合改革的县局、10个完成改造但没有建业务平台的县局和札达、日土、洛扎3个新建县局)。发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协调推进自治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完善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完善气象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多灾种现场气象监测分析应急服务、气象信息和灾情收集发布等应急响应模式,提高多灾种气象应急响应技术,提升紧急状态气象应急响应服务水平和效益。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各部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普查资料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雪灾、强降水、大风、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分灾种精细化区划,绘编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模型,开展气象灾害的早期分析识别、滚动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业务。建立气象为国防服务体系,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优势,将气象信息系统终端延伸到军队相关单位,建立军地气象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形成军地天气联合会商、危险天气和灾害性天气联合预警、重大任务联合保障机制。
夯实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基础,推进西藏12个未完成综合改造的县局基础设施改造,加强县局职工周转房及配套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改善。继续推进县局综合气象业务平台以及县局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警、气象观测和综合气象保障等业务综合化、集约化建设。指导支撑边境县局、交通要道县局、农牧区县局、生态保护区县局突显区位优势,开展“一县一特色”气象服务,推动县局由单一从事气象观测向全面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深入推进气象依法行政。继续加强地方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修订《西藏自治区气象条例》和《西藏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推进出台《西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和《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依法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力、责任、程序法定化。继续推进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咨询评估论证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现代气象业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考核和管理体系,促进气象行业管理规范高效。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落实国家防雷体制改革部署,依法履行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财务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点项目招标建设、行政审批、干部人事管理等信息公开,全面提升气象事务信息公开度和办理效率。
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部门各级党组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的监督责任,从严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会风。从严执行党的纪律,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执纪问责,做好巡视工作。切实履行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西藏气象人精神内涵,拍摄西藏气象人精神宣传影片。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气象精神,不断加强部门思想文化建设。加强部门特别是基层县局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气象科技文化庭院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继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取全国文明单位达到14家,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达到30家。丰富创新各民族间沟通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争创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解决干部职工实际困难,及时疏导缓解职工压力,确保干部职工思想稳定。
加强维护稳定工作。强化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加强维稳、应急值班值守和安全生产工作,严格维稳责任追究和奖惩激励,做好单位内部矛盾和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营造和谐稳定工作环境。推进部门维稳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以购买专业化安保服务为主、职工参与为辅的部门维稳模式。加强单位内部治安监控防控设施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积极参与、融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的维稳工作,将气象观测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等的安全全面纳入地方维稳安全体系中。不断改善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持续做好强基惠民驻村工作。
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基础研究,完善西藏气候变化百年尺度序列资料和数据分析集,推进气候变化事实、驱动机制、关键反馈过程及其不确定性等的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一系统三支撑”。基于西藏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规律,本地化应用国家和各省先进的极端事件风险评估、气候承载力评估等关键技术,建设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评估服务系统。加强大气成分监测分析、大气环境容量承载力评估研究,建立区地(市)县三级环境气象业务。履职尽责牵头做好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方案、清单编制和目标考核等工作,增强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估预估决策支撑。开展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增强西藏绿色低碳的“一圈两翼三点两线”新型城镇化建设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加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精细化区划研究,增强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水电站等选址建设、运行安全和城镇供电、供暖、供氧等气候变化决策支撑。
(二)建设卫星遥感“一系统三中心”
以适应和满足地方各行业和部门对遥感监测信息需求为引领,推进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一系统三中心”能力建设,实施建设高分辨卫星接收系统和产品处理系统及雅江主要农区、藏东南林区和藏西北牧区三个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中心,着力提高卫星遥感高分辨影像和动态变化监测信息服务科技水平,提高气候变化与生态遥感监测的系列化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卫星遥感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稳定、边境管控、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和资源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支撑西藏国家安全屏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推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拉萨分中心建设。
(三)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一体系四基地”
建设西藏人工影响天气规范化作业体系(含信息化指挥系统、标准化作业炮点)和“藏东三江流域天然草场生态保护区”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藏东南森林生态保护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保障区”高原生态保护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一江两河流域高原特色农业保护区”人工防雹示范基地等四个示范基地,着力增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提高面向“两江四河”造林绿化、草原退化治理(人工种草)等生态工程,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国家和自治区级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生态服务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科技水平,提高面向主要农区农业抗旱、防雹和森林灭火的作业效益。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完善西藏高原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深化高原大气科学研究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参与和保障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全力配合做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相关工作。以突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为重点,积极主动参与和保障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加强与西藏地方政府、部门、高校和团体等之间多种形式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合作,争取与西藏经济社会、交通旅游、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实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智慧气象”的作用,体现气象部门的价值,不断优化气象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对口援藏平台和桥梁作用。围绕西藏基本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的目标,找准缩小与全国气象业务现代化先进水平差距的现实需求,创新对口援藏机制。厚植对口援藏单位人才、技术优势,按照业务科技优势援藏、干部人才急需援藏、资金项目精准援藏的要求,推进未来5年西藏气象预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等领域订单式对口援藏,形成任务清单逐项落实,提高对口援藏的针对性和效益质量。
立足西藏实际和区位优势,建立科技协调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气象业务服务技术研究、系统软件研发和平台建设等气象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自治区科技部门、有关院所联合,争取推动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和藏东南水汽通道监测与研究实验室建设;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争取推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基地建设;联合中国气象局相关区域数值预报中心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发展西藏区域数值预报模式。
(四)建立西藏气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格局
积极参与和保障国家“一带一路”和西藏自治区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东亚、南亚等带路国家的气象科技合作,合作建立气象综合观测技术与数据共享机制,合作发展边境人口密集区域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依托国家气象科技合作计划,加大西藏气象科技和人才国际交流力度。
(一)推进“一地域一策略”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强化政府在出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政策法规、健全公共保障机制和督导考核中的主导作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按照稳扎稳打、服务先行,分层分类、分段推进的要求,积极推进25个新设县局工作,到“十三五”时期末力求完成8个实体型县局(争取地方机构)、7个过渡型县局、10个委托服务型县局建设,实现全区公共气象服务县级全覆盖。结合西藏实际,采取“一地域一策略”方式,研究制定适应边远农牧区、边境地区等需求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范围、标准和产品,建立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和服务供给效果综合评价工作机制。积极融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在山南斗玉乡试点建设一个“一地域一策略”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示范村,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逐步提高基层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紧密围绕自治区政府重点实施“五个一批”的帮扶措施,推进连片贫困区域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联合保险部门研发集气象、生产、保险于一体的气象灾害保险产品,联合农业部门推广特色农牧业种植、养殖等实用农业气象技术,为政府科学设定扶贫路径,分类推进扶贫举措,增强扶贫区域和对象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降低因灾致贫、返贫风险提供气象保障。充分发挥区局驻村工作队和“双联户”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扶贫实施对象和目标,按照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的要求,开展好“一对一”精准帮扶。
加强“一基地一品牌”气象为农服务。在林芝藏药材种植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推广性的1-2个县)、那曲地区现代高原畜牧业生产基地、江孜红河谷农业示范园区、山南地区隆子县黑青稞种植基地、阿里地区日土县白绒山羊种羊养殖基地等各建设1个“一基地一品牌”特色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强化“智慧园丁式”、“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挖掘打造“一基地一品牌”个性化特色为农服务品牌,提高高原特色农畜林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实施林周拉萨国家一级农试站能力建设、地县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深化“一城市一特色”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融入西藏日益健全完善的城市(含县城)安全运行网络化管理平台(便民警务站),推广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精细化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果,在其余6个地(市)的便民警务站,建设凸显各地(市)特色的城市便民警务精细化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丰富便民警务站公共服务内涵,提高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健康,城市交通旅游、水电气调度、卫生防疫等城市安全运营,重大活动举办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精细化气象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重点文物保护部门气象服务工作。强化城市生态改善优化工程(拉萨河变湖系列)、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拉鲁湿地)等气象服务。
发展“一专项一模式”专业气象服务。围绕西藏“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交通、铁路部门联合建设覆盖高等级公路网、铁路网重要地段的交通气象监测系统,构建西藏自治区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交通干线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警预报,路面结冰、积雪、能见度等路况实景监测服务。面向林芝世界生态旅游区、吉隆边境小镇等旅游业发展建设,与旅游部门联合构建西藏自治区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展旅游城市和景点天气预报、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等旅游气象服务。协助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申报西藏纳木错国家气象公园,推动景区以及相关交通干线气象监测网和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到国家气象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中。围绕西藏电网联网西北电网建设,与电力部门联合构建西藏自治区电力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电线冰冻灾害预报预估、电力线路杆塔载荷能力气象论证、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气象保障服务。
“十三五”时期,将围绕国家气象事业、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发展战略气象服务需求,实施西藏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西藏应对气候变化一期工程、现代气象业务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基础工程4大气象工程建设。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力争合力推进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基地建设。
1.西藏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工程建设旨在通过增强气象保障西藏防灾减灾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基础能力,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西藏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包括西藏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和防灾减灾气象保障两个子工程。其中,西藏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子工程含西藏自治区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基础能力和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工程含区地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能力和新设县局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建设旨在通过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系统与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增强高原气候变化研究基础数据支撑,提高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服务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建设、藏东南水汽通道监测与研究实验室建设、林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能力和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4个子工程。
工程建设旨在着力解决气象预报精细化和普惠气象服务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气象信息化为基础,加快建立与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西藏防灾减灾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气象预报服务无缝隙、精细化、智慧型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显著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警和普惠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和能力。包括高度共享与智能管理信息化系统、防灾减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普惠智能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其中:
高度共享与智能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区气象局智能化机房、高速宽带网与视频会商系统、气象装备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档案室与数据光盘批量刻录备份建设。
防灾减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气象综合观测自动化能力及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高集成智能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其中,
——气象综合观测自动化能力。建设内容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升级改造现有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自动观测无人化;优化雷达布局,搬迁拉萨雷达,升级改造那曲雷达和拉孜雷达;重要边境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带人口密集区和交通生命线重要路段乡乡有站建设;生态气象服务特种气象观测站建设;高速气象信息网络和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区地(市)县级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和高原雷电综合实验室建设。
——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内容包括西藏精细化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业务系统、基于MICAPS的短时临近预警一体化业务系统、基于CIPAS的短期和延伸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设。
普惠智能型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气象信息服务智能化平台、交通旅游电力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干旱预测预警系统、区级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区地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基于电视气象节目制作系统(WEATHER CENTRAL)本地化应用的西藏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建设。
4.气象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基础工程
工程建设旨在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夯实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基础,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建设内容包括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气象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包括气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和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气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建设内容包括实施6项科研成果的业务化转化应用和4项气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西藏天气机理和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多元资料应用技术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卫星资料反演和遥感定量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和智能化推送应用技术研究)。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实施“8512”人才强局工程,林芝气象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联合有关大学院校开设研究生班。
气象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成都老干部休养基地、西藏气象局职工生活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西藏气象人精神陈列室建设,7个地(市)气象局及所属的48个县气象局气象文化与配套设施建设。
该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联合共建。主要包括高原综合观测基地、高原试验研究中心、青藏高原西部区域(狮泉河、改则)大气边界层观测基地和西藏林芝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一期建设。
西藏气象基础能力建设争取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地方投资。西藏应对气候变化一期工程争取“十三五”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投资。现代气象业务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基础工程争取中国气象局“十三五”规划投资。详见表2。
表2.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项目投资渠道表
序号 | 工程 | 子工程 | 建设任务 | 投资渠道 |
1 | 西藏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西藏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子工程 | 西藏自治区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基础能力建设 | 区发改委气象“十三五”规划 |
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 | ||||
防灾减灾气象 保障工程 | 区地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能力建设 | |||
新设县局基础设施建设 | ||||
2 | 西藏应对气候变化一期工程 |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建设 | 大气成份观测站网建设 |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 |
优化雷达业务布局 | ||||
区局气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 ||||
藏东南水汽通道监测与研究实验室建设 | 水汽通道站点建设 | |||
实验室及配套设施建设 | ||||
升级改造藏东南水汽通道自动站点建设 | ||||
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能力建设 | 林周县设施农业基础能力建设 | |||
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基地能力建设 | ||||
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 | 农业示范区建设 | |||
3 | 现代气象业务核心能力提升工程 | 高度共享与智能管理信息化平台 | 区气象局智能化核心机房建设 | 中国气象局 “十三五”规划专项 |
高速宽带网与视频会商系统 | ||||
气象装备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 | ||||
智能化档案室与数据光盘批量刻录备份 | ||||
防灾减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 气象综合观测自动化能力 | |||
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 ||||
普惠智能型气象服务系统 | 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气象信息服务智能化平台 | |||
交通旅游电力气象服务系统 | ||||
区级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 | ||||
其它 | ||||
4 | 西藏气象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基础工程 | 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 6项科研成果业务化转化应用 | 中国气象局 “十三五”规划专项 |
4项气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 | ||||
“8512”人才强局工程 | ||||
林芝气象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 ||||
气象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成都老干部休养基地 | |||
职工生活基地 | ||||
48个县气象局气象文化建设 |
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省部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区局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的协调工作机制,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强化规划顶层设计,完善规划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建立完善规划统筹协调、管理和组织实施的监督评估制度,确保规划编制、衔接、实施、建设组织有序,管理有效,确保规划任务全面落实、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意见》为契机,将援藏工作与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与西藏气象“十三五”项目建设有效衔接并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援藏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发挥对口援藏单位作用,按照“业务科技优势援藏、干部人才急需援藏、资金项目精准援藏”的要求,凝聚援藏智慧和力量,高效完成好西藏“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
加强与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用好用足中央和中国气象局明确的特殊优惠政策,确保特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发挥政府作为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经费的增长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各界投入资金支持公益气象事业发展。加强统筹集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作用,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